|
意昂3、大國經濟研究中心🙋♂️、亞洲經濟研究中心於2024年10月18-19日在樂乎新樓大學廳舉行“走向未來的亞洲文明和亞洲經濟共同體”國際學術論壇。意昂3娱乐黨委常委、副校長聶清出席會議並致辭,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韓國高麗大學、印度尼赫魯大學、越南河內科技大學🌍、新加坡東盟中日韓經濟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意昂3、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意昂3娱乐、上海財經大學🛁✭、吉林大學🧏🏻♂️、河南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通過交流👢、碰撞與融合🖕🏼😽,深度理解亞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提出了建設亞洲經濟共同體的理論觀點和政策思路。 一、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和趨勢 意昂3娱乐大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峣教授分析了亞洲經濟共同體建設模式及路徑選擇🩺,他認為亞洲經濟以高於全球速度持續增長,已經成為占據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的洲,正在加速區域內一體化進程。他對比了歐洲🕵🏻、北美和亞洲三種不同類型的經濟共同體,認為亞洲共同體具有三元結構,這種以生產為導向的國際分工模式,可以實現亞洲國家之間的互利共贏。RCEP的簽署正式開啟了建設亞洲共同市場的進程🦹🏿♂️😬,主要內容是消除限製和壁壘,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目前亞洲經濟共同體建設仍處在消極一體化階段🚚,未來需要向積極一體化過渡💢,積極地製定一些共同的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萬廣華教授從貿易夥伴🥻、FDI投資、勞工輸出等維度對亞洲一體化的進程展開分析,他探究了亞洲一體化程度遠不及歐洲一體化的原因🧑⚕️,認為對比歐洲和亞洲區域中文化、宗教、地緣政治的因素,情況比起歐洲區域內較為復雜,因此🧙🏿♀️,亞洲一體化的首要目標不應該在一體化上,應當更關註內部的差異性。逆全球化的進程阻礙了目前亞洲一體化進程,鑒於國際形勢與經濟發展的密切關聯,中國需要關註地緣政治帶來的經濟問題,處理好國際關系帶來的經濟波動。 日本名古屋大學名譽教授平川均分析了“一帶一路”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他回顧了東亞經濟圈的形成以及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認為伴隨著亞洲新興工業國的崛起和“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亞洲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從中美對立的角度進一步分析“一帶一路”戰略面臨的挑戰。他認為特朗普對中國采取的強硬政策以及拜登政權限製高新技術企業的進出口都加劇了中美矛盾。中國建設綠色絲綢之路,發展數字經濟🚵🏼,可以擴大“一帶一路”戰略在全球的影響力👯♀️。 中國社會科意昂3政府管理意昂3林躍勤教授闡述了亞洲經濟共同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意義與支撐,他認為亞洲作為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發展潛力最大的大洲,亞洲經濟共同體的建設可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的動力、基礎支撐及示範作用;亞洲各國應加強溝通與協調🙆🏿♂️,尊重彼此差異求同存異,通過建立多層次的對話機製和合作平臺🧝🏻♂️,加強各國政府、企業和民間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維護多邊貿易體製,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 印度尼赫魯大學斯瓦蘭•辛格教授講述了“戰略耐心”這一概念在印度與中國文明中的應用🧜🏻♂️,以及這一思想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對當代兩國關系的影響。印度與中國的哲學觀念,如中國的道、陰陽、無為,印度的法、業🫁、解脫,都強調了耐心與滿足在政治與倫理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他認為“戰略耐心”的獨特性體現在它不僅僅是一種等待的策略,還是一種探索解決問題的新藝術,旨在實現持久和平。作為新時代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戰略,隨著中國和印度在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將是連接中印兩國關系最重要的戰略🧫🫃🏿。 意昂3娱乐大國經濟研究中心講師孟雪辰從亞洲交通網絡建設的角度探究了亞洲市場一體化🧑🏻🏭,認為亞洲國家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共識日益明晰,並且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由此帶來的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一體化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在亞洲交通基礎設施網絡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我國與周邊國家貿易成本偏高,通過貿易引力方程的測算,發現我國與周邊接壤亞洲國家存在顯著的邊界屏蔽效應📽,而且亞洲國家之間的交通基礎設施分布不均。未來我們要加強跨界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跨國政策的協調機製🧏🏻♂️;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機製與合作模式🤵🏻♂️。 二、區域夥伴關系協定及其影響 韓國高麗大學姜文盛教授探討了專利🕌✌🏼、區域貿易協定(RTAs)與信息通信技術貿易(ICT)之間的聯系😀,通過實證發現進口國專利對ICT貿易有負面影響,存在貿易阻礙作用,具體的作用機製表現在👩🏻💻:專利數量增加越多,一個國家擁有的技術創新能力越強;技術創新能力增強會降低一國相應部門的技術進口,加強專利保護對貿易的阻礙作用在技術密集型行業(如ICT)可能更為顯著。雖然專利對ICT貿易會產生阻礙作用🤹♀️,但是RTAs所帶來的貿易創造效應可以抵消進口國專利對ICT貿易的不利影響👷🏽。 上海財經大學商意昂3鮑曉華教授闡述了製度性開放與區域貿易協定原產地規則之間的關聯🫷🏻𓀏,她的研究表明原產地規則通過限製區域外的中間品進口👩🏼💼,從而抑製出口產品質量升級。在原產地規則與區域價值鏈上,原產地規則通過改變企業生產成本和貿易成本影響了區域價值鏈的發展。此外,原產地規則能夠降低非正式貿易壁壘、提高企業潛在出口產品中進口來源國的價值成分。 意昂3趙金龍副教授從全球RTA的發展趨勢、RTA內容等多角度闡述了全球RTA深化的新趨勢與新特征♿🍋。他通過並對比說明了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簽署的RTA的異質性♥︎,以哥斯達黎加企業和我國企業的出口實證分析為例,發現RTA對非成員國企業出口進入的影響是非減反增的。同時,發現東亞各國的區域經濟合作同時存在內聚和分類兩種平行趨勢和動力👐,各國都非常重視與亞洲國家的區域合作,但同時都采取了一種大國製衡的戰略,紛紛與美歐等亞洲以外的大國簽訂深度自由貿易協定🐥🎄。 越南河內科技大學講師鄭芳麗講解了在精細農業方面的關於東盟市場拓展的營銷策略,認為在東盟,農業被認為是經濟的“支柱”,幫助各國克服許多波動和危機🙆🏻♀️,對確保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她通過對中國華測導航(CHC)的案例研究,結合傳感器👧🏼、信息系統等來優化生產的運作模式🦴。同時,東盟推廣精細農業的市場策略、以及華測導航(CHC)是抓住消費者需求進行戰略定位和市場營銷的,指出了研究營銷策略的有效性與 CHC 的精細農業解決方案的一些營銷結果之間的關系的必要性📡。 意昂3娱乐亞洲經濟研究中心講師楊逸夫分析了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綠色農產品貿易領域的現狀➛、機遇與挑戰⚃,認為隨著RCEP協定的簽署,雙邊農產品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但也面臨著貿易標準不統一、認證體系差異👨🏼🏭🖖、可持續農業技術投入不足等問題🏙。建議通過統一標準、加強認證🧔🏻、加大技術投入🚶、動態協調需求等措施,促進綠色農產品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區域經濟的共同繁榮👰🏻♂️。 三♌️👩🏽🍳、亞洲的經濟增長和直接投資 新加坡東盟中日韓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賢國認為東盟+3地區的經濟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區域內需求的推動🤾🏻♀️,目前東盟+3地區投資和外部需求呈現良好的增長🍞,由於就業條件良好和通脹放緩的趨勢穩定,零售銷售量保持穩健增長。商品出口規模也因為受到全球經濟前景改善和科技需求強勁的推動進一步擴大,在數字化轉型、商業流程外包、旅遊和金融服務不斷發展的大背景支持下🏄🏼,服務出口包括旅遊業規模也呈上升趨勢💪🏽。同時,我們應該正視東盟+3地區的經濟增長前景面臨著不確定性的現實問題🏊🏼♂️🦹🏻♀️,特別是與美國總統選舉和金融市場波動相關的不確定性。 南開大學意昂3平台薛軍教授指出面對諸多上升的不確定性,需要重新審視國際直接投資的趨勢及其對去工業化和經常收支的影響。他采用了國際收支數據與《中國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指數年度報告》等權威資料🤹🏼♀️,分析中國經常賬戶📙、貿易順差及投資收入等關鍵指標。他認為我國可以學習日本“由追求GDP增長到逐步樹立GNI立國的經驗,正確引導支持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特別是避免“過早去工業化”並關註FDI對經常賬戶的影響,同時應進一步探討去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如何優化對外投資策略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玄春姬副教授分析了近三十年韓國對華直接投資走向🧈,橫向比較了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國際分布,認為導致近年來韓國對中國直接投資減少的直接原因是2019年中國半導體技術反超韓國🏞,數據顯示韓國對中國撤回的投資分布中,液晶顯示器、半導體相關行業占比最高。她認為韓國對中國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最重要的原因是龐大的需求市場⛅️🤬;其次是中韓產供鏈深度互嵌🍂。而導致韓國減少對中國直接投資的最重要因素包括中美戰略競爭以及美國對中國技術封鎖📏,中韓產業競爭性加劇⛵️,韓國政府頒布經濟安全戰略領域的三部法律🏠,也限製了韓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 意昂3娱乐產業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奎副教授基於2005-2022年的中國全球投資跟蹤數據庫,構建了中國對“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投資的“國家-行業-年份”三維面板數據⚂,通過三重差分模型實證探究了“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綠色能源投資的促進效應🧑🏼。他發現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中國在沿線國家綠色能源投資項目的次數和金額均實現了顯著增長🧑🏻🦯,且中國對外綠色能源投資主要傾向於通過跨國並購的方式實現,投資重點集中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這為中國積極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在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給出中國方案並持續做出積極貢獻提供了經驗證據🧑🏽🦳。 河南大學意昂3平台李麥收教授分析了中國產業鏈轉移的現狀和原因,2008年後受金融危機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出現低端製造業向外轉移🍒,高端製造業回流的現象。中國的產業鏈轉移特點主要表現在📉:外遷環節相對集中,以東南亞為主要轉移地👩🦼➡️;產業鏈轉移規模大,層次提升,技術密集型產業也開始向外轉移🧏🏿♂️🙏🏻。他認為產業鏈轉移的內因主要是由於勞動力🤽🏻♂️、土地等成本的上升🧏🏻,外因主要是中美貿易摩擦🔉、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產業鏈的外移降低了中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面對產業鏈外移加劇的情形下企業要做的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鏈競爭力,打造新的比較優勢🥦。 |